欧洲汽车业越来越无法抗拒中国企业的收购。
以前,中国人获得欧洲重要科技公司始终是一个例外,他们对前来收购的中国企业是不屑一顾且抗拒的。如今,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和欧债危机引发欧洲市场急剧萎缩的事实,让欧洲汽车部门不再在保护主场势力上下功夫,而是更多地把焦点转移到了通过跟合资伙伴建立良好关系来稳定亚洲市场。
态度“180度”大转变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掀起的收购潮就一直没有断。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一些拥有技术实力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靠着被财务投资人收购得以重生。金融危机过后,因部分投资人考虑退出套现,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与其合作的整车厂,都希望尽快找到新投资人。这样的商机被国内企业发现,于是他们积极开展跨海“拯救”计划。
然而,一直以来,欧洲汽车部门对外界的收购非常敏感。以前,欧洲汽车制造商想要通过顶端高科技配置跟中国的竞争对手划清界限,而且一些德国人对中国投资商有偏见。他们认为,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得到一定资源后,会关闭工厂。
所以对实力孱弱的中国企业,他们是看不上的,中国的收购经常遭到欧洲卖家的拒绝。
即使欧洲方面将资产卖给中国公司,规则也是由欧洲人定的,或者在本地买家取消定单之后才卖给中国公司。就是这样,吉利才能够抓住沃尔沃,南汽才购得了英国的罗孚。
而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加上怕被这个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关到门外的恐惧,欧洲汽车公司对中国对手收购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这几年,国内企业已经能够抓住那些曾经连想都不能想的定单。
第一大市场的诱惑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欧洲汽车业对亚洲买家收购行为的抵触情绪在逐渐减退,并逐渐向中国企业开放,试图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以扩大在亚洲汽车市场中的份额。
此前,中国商务部网站曾发布了一条来自路透社的报道,中国经济增长迅猛,西方汽车企业担心被排除在中国庞大市场之外,因此欧洲汽车行业对中资收购的态度有所转变。欧洲银行业人士表示,欧洲汽车业对中资的抵触态度趋于缓和,更注重维持与中资合作伙伴良好关系,以巩固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
而欧洲企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诱惑,欧债危机给他们带来的灾难,也是促成他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2009年希腊率先陷入债务危机后,2010年2月,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陷入危机,欧洲经济疲软导致欧洲汽车市场跌入谷底,整车企业转嫁价格压力,让多家欧洲配件企业破产,当时,欧洲已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投资零部件行业。
趁此机遇,中国零部件企业成功收购了凯世曼、普雷等企业,以期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配件行业。
其实,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企业伸出的“援手”是无法抗拒的诱惑。欧洲汽车供应商和制造商想要在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拓宽市场,就要与中国企业合作,这使得一些欧洲公司在中国买家收购时很难拒绝。
前不久,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第一站率先出席捷豹路虎车辆采购备忘录签约仪式,此后在上海,卡梅伦会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时说:“中国的投资帮助英国企业成长。”这句话由一国首相说出,足以证明英国对中方的投资是欢迎的。
合作关系趋于平等
对欧洲车企来说,中国车企在资金上更占优势,欧洲的大部分整车制造商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车企的产能,此时正是提升本土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的大好时机。在欧债危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国产汽车的性价比优势将成为撬开欧洲市场的有力支点。
中国车企并购欧洲企业后,其可以同欧洲企业展开深度技术合作,形成雄厚的资金实力加外方技术的黄金组合。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收购外企的品牌和技术,也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再结合自身的“消化”能力和发展战略,也可以与欧洲一些具备一定技术和客户资源的零部件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在人力和研发上实现全面升级,利用其高性价比加速拓展国际市场。
而在海外并购的路上,中国企业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通过制造更多的压力来维持良好的关系,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这条路上也越来越会保护自己的市场。随着中方实力的增强,这种不对等关系也愈发趋向平等。
中国商报 2013年12月13日